目前針對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的研究已進入工程實踐階段,之前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及試驗,包括:得出了強度等級在C10~C35、導熱系數在0.206~0.850W/(m·K)實驗室配合比,進行了造價計算,熱工分析并建立抗震模型進行了分析,對包括收縮性、抗氯離子滲透性、碳化深度、收縮率、抗凍性、鋼筋銹蝕、抗硫酸鹽侵蝕等多種耐久性做了檢測,均證明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應用于工程實踐具有可實現性。本文即是針對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在晉城鳳凰城19#樓項目的應用所做的配合比實驗與耐久性分析,基于課題組之前的研究和實驗室配合比,主要考察了當地建筑材料的特殊性并給出了滿足坍落度及設計要求下的建議配合比。具體研究工作如下:
(1)對配合比實驗所用儀器、設備及拌制環境做了交代,對拌制過程(攪拌時間、投料順序,環境、溫度)進行了探索,確定了完成拌制與進行相關檢測的過程。
(2)對該項目所用實驗材料逐一進行了分析,包括性質、與課題組之前做實驗所用材料的異同點等,重點放在性質較獨特的材料。引入級配來處理粗細骨料,并分析其對強度、導熱系數、坍落度等的影響,確定各種材料最適宜實際應用的級配、比例。在討論每種材料所安排的試驗中,變化的只有該材料一種,其余材料均沿用得出實驗室配合比時所使用的材料,以方便觀察其獨特性質對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的影響。
(3)根據之前課題組確定的實驗室配合比,結合以上分析得出的材料性質,確定五個因素,四個在一定范圍內并且間隔較小的水平變量,設計L16(45)正交表,分析不同因素對強度、導熱系數與工作性影響程度的大小,綜合考慮,確定出各強度下具體的施工參考配合比。
(4)對該項目施工參考配合比拌制成型的試塊分別進行了多項耐久性的檢測以及鋼筋與混凝土握裹力的測試,進一步為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的工程運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通過本文的分析,證明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運用于該工程是可行的。在滿足工作性要求(滿足泵送的流動性、良好的粘聚性與保水性)的前提下,可拌制出滿足設計強度與節能要求的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并且該混凝土的多數耐久性指標均優于普通混凝土。
本文研究對象“玻化微珠保溫承重混凝土”已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授權(ZL200610012726.2);拌制出的C35強度以上、導熱系數0.3W/(m·k)以下、耐久性達標的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已經由國家某建材檢驗機構檢驗并出具了報告;研究過程得到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太原思科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資助。
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的成功運用,將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工程造價、居住舒適度與健康度等各方面造成重大影響,該項目也將作為節能的試點項目,成為建筑節能的標桿。
目錄概覽 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晉城鳳凰城19#樓項目配合比試驗及耐久性的研究 目次
封面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緒論
+1.1 國內外建筑節能發展狀況與相關政策
1.1.1 美國建筑節能發展狀況
1.1.2 我國建筑節能現狀
1.1.3 新建建筑節能發展情況
1.2 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研究進展
1.3 鳳凰城項目概況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與內容
+第二章 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實驗儀器、實驗環境與拌制方法說明
2.1 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的成型與試驗儀器說明
2.2 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試件的養護
2.3 立方體抗壓強度實驗
2.4 導熱系數的測定
2.5 工作性的檢測方法
2.6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晉城鳳凰城項目建筑材料的研究與分析
+3.1 玻化微珠的選用及處理
3.1.1 選取玻化微珠情況說明
3.1.2 玻化微珠的級配對混凝土各項指標的影響
3.1.3 玻化微珠的預濕處理對混凝土各項指標的影響
+3.2 石屑代砂用于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的分析
3.2.1 石屑性質
3.2.2 石屑代砂取代量的試驗
3.3 其他材料的選用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關于玻化微珠保溫承重混凝土工作性的討論與研究
+4.1 正交因素的選定
4.1.1 用水量
4.1.2 砂率
4.1.3 石子摻量
4.1.4 水泥摻量
4.1.5 SKD外摻料摻量
4.2 正交表的設計與數據分析
4.3 C35混凝土配合比的正交試驗
4.4 C25、C30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配合比情況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握裹強度與彈性模量
+5.1 握裹強度
5.1.1 實驗說明
5.1.2 實驗過程
5.1.3 實驗結論
+5.2 彈性模量
5.2.1 實驗過程
5.2.2 試驗結論
5.3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本項目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的耐久性檢測
+6.1 玻化微珠混凝土的碳化試驗
6.1.1 碳化試驗過程
6.1.2 碳化試驗數據及結論
+6.2 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的鋼筋銹蝕試驗
6.2.1 模具制作:
6.2.2 試塊制作:
6.2.3 試驗過程:
6.2.4 試驗數據及結論
+6.3 玻化微珠保溫承重混凝土硫酸鹽侵蝕試驗
6.3.1 試驗過程
6.3.2 試驗數據及結論
6.4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結論
7.2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