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竹是以竹材為基材,經過碾壓、膠合集成等工藝制成的一種人造竹材[1]。由于竹材是一種可再生性材料,加之重組材的物理力學性能優越,材色及質感與非洲花梨、菠蘿格等珍貴硬木相似,近年來一直在被家具企業嘗試性地用作高檔家具用材。雖然部分起到了替代珍貴樹種的效果,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市場上的產品一直存在著自重大、搬運不方便、成本高等主要問題,嚴重制約了這種新型材料的利用 [2]。本課題組經過幾年的設計實踐,認為要推廣竹重組材的利用,采用輕量化設計技術是當務之急,它不僅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增強使用的有效性,還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使用量,節約成本,提高性價比。所謂輕量化設計,就是以減輕產品物理自重和視覺重量感的設計。就重組竹基材的家具產品設計而言,主要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1 對“以竹代木”理念的重新審視木材資源的匱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在考慮竹材甚至其它生物質材料的綜合利用時,用它們來替代木材尤其是珍貴樹種的木材已成為共識[3],甚至是一種追求的目標。這本無可厚非。但關鍵在于我們通常忽略了這些材料本不是木材,而我們還是運用木材制品的設計原理、方法、規格、標準來設計產品,于是導致了這樣的后果:一些產品如果用木材來制作的話,其視覺效果雖然厚重但不顯累贅,產品自重雖然不輕但也不至于異常沉重,但如果是采用竹重組材來制作,其結果就大相徑庭。其實這只是一個設計理念的問題,就是不能機械地把“以竹代木”的利用目標直接轉嫁到產品設計方法上。2 材料多元化為主要手段的自重輕量化設計受竹重組材制造工藝影響,市場上常見竹重組材規格材的密度一般為1.0-1.2g/cm3,比常見硬木樹種木材的密度(0.5-0.8 g/cm3)大,如果單純使用竹重組材,且按照一般木制品的整體和零部件尺度設計習慣,產品的自重無疑較大。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是材料多元化:即在同一件產品中使用不同種類的材料,用其它自重較輕的材料來替代竹重組材。但應選擇物理力學性能指標與竹重組材相近的材料類型,且應保證這些材料制成的部件與竹重組材部件間的接合強度。實踐證明:普通鋼材、不銹鋼、輕質鋁合金等金屬材料,中等密度的實木材料和工程塑料等材料類型,無論是從美觀、功能、造型性能,還是加工性能、結構強度等視角考慮,都是竹重組材良好的搭配材料,如圖1所示。3 功能設計和強度校核為基礎的規格輕量化設計產品設計雖然強調產品的美觀性,但其前提應是滿足其使用功能、足夠的強度、安全性等基本條件,否則一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長期以來,由于木質材料的差異性、各向異性等原因,木制品設計中強度校核異常復雜,加之木制品設計在傳統上就有較強的隨意性和自主性,設計木制品時,并不像其它產品設計領域一樣,有著較為規范和科學的強度計算,這已成為木制品設計的一大詬病[4]。筆者認為:木制品、竹制品設計從理論上來說,也是完全可以規范化和科學化的。實踐證明:采用“薄板+芯框”的空芯板結構,在外觀厚度完全相同的前提下,板件的抗彎強度并無降低,但自重卻可以減少30-50%;采用“攢邊+鑲板”結構替代整板,可以有效提高板件的尺寸穩定性和形狀穩定性,但自重可以減輕20-40%,如圖2所示。4 以造型設計和異型加工為手法的視覺輕量化設計產品的輕量化從本質上說是產品自重的輕量化,但家具產品是一種典型的精神產品、藝術作品,輕巧靈動的形態特征、視覺上的輕巧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表征產品的輕量化。一般說來,有機形態設計、動感強烈的態勢、虛實結合的形體組合等造型手法都可以有效地增強產品的輕巧感,當然,合理的比例和尺度較小的實體尺寸是產品輕巧的必要條件。要實現上述的形態特征,就必須依賴科學合理的加工。例如:彎曲構件可以塑造產品的有機形態,但竹重組材的彎曲加工比一般木材都難,而逐層的彎曲加工工藝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如圖3所示。受強度要求所限,構件的厚度規格必須滿足一定要求,但將部件邊沿加工成“鴨嘴”型,雖然自重減小不多,但視覺效果與未加工的迥然不同,且強度指標基本相同,如圖4所示。5 以改進結構為主要方法的安裝與搬運輕量化設計產品的輕量化設計還應貫徹到產品運輸、使用過程之中。靈活方便的可裝拆結構就顯得非常重要。雖然膠接、榫接合等傳統的接合形式能夠滿足產品結構強度要求,但這些接合形式往往是不可拆裝的,在產品安裝和搬運過程中只能整件操作,無疑增加難度[5]。實踐證明:當前市面上一些常見的可拆裝五金連接件都能較好解決竹重組材的自裝配問題,只要針對基材,在嵌入件的類型選擇、螺母套件的螺紋間距、螺紋牙深等細節上稍做調整,使用效果都能滿足要求,如圖5所示。總之,竹重組材家具得到市場廣泛認可最大的“坎”之一就是產品的輕量化。只要改變傳統的設計理念,運用科學的設計技術,這種新型產品將會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