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簡稱“本區”)工業發展與變遷的歷史是我國相對落后地區尤其是中部地區工業化的縮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領導下的當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眾奮發圖強建設家鄉的光輝歷程。研究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區工業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并總結出經驗,將之發揚光大。通過發現其中的問題與不足,我們又可以從中汲取教訓,從而更好地加快本區經濟與社會發展。<br> 本區具備發展工業的資源基礎,然而由于起步晚,發展緩慢,其歷史起點較低。新中國成立以前,本區工業始終處于“開而未發”的狀態,主要以傳統手工業為主,以機器生產為標志的現代... 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簡稱“本區”)工業發展與變遷的歷史是我國相對落后地區尤其是中部地區工業化的縮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領導下的當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眾奮發圖強建設家鄉的光輝歷程。研究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區工業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并總結出經驗,將之發揚光大。通過發現其中的問題與不足,我們又可以從中汲取教訓,從而更好地加快本區經濟與社會發展。 本區具備發展工業的資源基礎,然而由于起步晚,發展緩慢,其歷史起點較低。新中國成立以前,本區工業始終處于“開而未發”的狀態,主要以傳統手工業為主,以機器生產為標志的現代工業嚴重滯后并發展速度緩慢。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中央及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區創建了一批現代工礦企業,為本區工業建設奠定了基礎。通過三年經濟恢復以及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本區基本建立。50年代初,沿海工業企業內遷以及蘇聯對華工業援建使本區工業發展獲益匪淺。1965年開始的“小三線”建設使本區六安、金寨、霍山等地落后的工業面貌有所改變。“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安徽淮域工業在曲折中艱難前行甚至遭受重創。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成為國有工業企業發展的主要內容。與全國一樣,本區的國有企業改革大致經歷了放權讓利、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等幾個階段。改革開放以后,本區非公有制工業企業有所發展,個私經濟及鄉鎮企業的發展使本區工業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本區工業發展具備一定的自身優勢,比如自然資源豐富、交通條件便利,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歷史上本區工業基礎薄弱,自然災害頻仍,社會長期動亂。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本區工業得到了一定發展。然而由于很長一段時期內,本區都不是國家和安徽省工業發展的重點區域,所得到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即使與本省非淮地區相比也處于落后狀態,遑論與江浙沿海等發達地區。 從縱向來看,60多年來本區在煤炭、電力、建材、食品加工、釀酒等工業較之新中國成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從橫向來看,由于缺少工業發展極和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撐等多重歷史和現實因素,當代安徽淮河流域工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本區總體工業水平遠遠落后于沿海及本省非淮地區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并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工業化水平參差不齊,總體偏低。本區整體處于工業化實現階段的前期。其中淮南高于整體標準,部分地區如亳州、阜陽等甚至處于前工業化階段。從安徽省整體來看,安徽省和皖中工業水平已處于工業化前期的后半階段,皖南則整體處于整體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本區與全省其他地區相比,工業化進程滯后。2.工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和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區工業建設投資十分有限。本區實行改革開放和引進外資的進程遠遠落后于沿海地區及本省非淮地區。最近幾年來,本區加強引進外資力度,加強與中央企業的合作,但效果均不如人意。3.民營工業經濟薄弱。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鼓勵發展個私經濟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本區個私經濟基本消失。改革開放以后,本區個私經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阜陽模式曾一度與溫州模式、蘇州模式并稱為全國鄉鎮企業發展的三大模式,但由于主客觀原因最終走向衰落。4.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結構。1949年以來,國家在本區投資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設和農田改造,具體到工業建設僅有兩淮煤礦的開發,因而本區工業方面除煤炭、電力、食品加工等工業相對發展較好以外,其余如鋼鐵、機械等工業均比較落后。5.與長三角經濟區聯系緊密。近代以來,上海經濟圈對本區工業的發展帶動作用尤為明顯。新中國成立初期,沿海工業企業內遷使本區工業經濟發展獲益匪淺。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動下,安徽省積極融入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圈。同時,安徽及本區地方政府也積極參與長三角經濟區建設,提出“遠學閩粵,近學江浙”、“開發皖江,呼應浦東”等口號,拉近安徽及其淮域地區與江浙滬等地的距離。21世紀以來,本區和全省其他地區一樣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工業發展分工。 工業的發展絕不是孤立的,必然與社會其他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本區工業建設總體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本區落后的經濟與社會面貌初步得以改變。隨著工業的發展,本區各市的工業經濟結構各具自身特色。淮南和淮北已發展成煤、電、化類型的工業基地,蚌埠是以建材、機械、輕紡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和交通樞紐,阜陽和宿州的工業則以農產品加工為主,毫州的藥材加工和釀酒等工業初具規模,其余如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工業發展也頗具自身特色。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本區農業經濟、城鎮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進步與發展,但是工業發展也使經濟與社會付出了較為沉重的代價,其中最為突出的即是工業發展中產生的環境問題。當代安徽淮域工業經濟存在停滯、緩慢的發展現象,但總趨勢仍然是上升的、向上發展的。